-
法学研究应更关注中国,而非拷贝西方过去
我国法学学者对自己国家中已经和正在出现的问题,敏感度和自觉关注程度还有待提高。许多学者习惯从外国法律或外国学人的著作中寻找所谓的研究题目,再去找中国实践中的不足,藉此获得所谓“启示”,反而忽视了自己国家在很多方面比较成功的经验。[全文]
-
用公民概念套古代中国,错在哪里?
历史中国未产生公民概念,这并非一种智识上或制度的“缺失”。公民概念是城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权,也是一种区分/歧视。历史中国也还是以独到的方式,大致公正、系统、有效地处理了百姓在国家和村落这两个共同体中的分配正义问题,只是没有依据公民个人权利的概念或话语体系。 [全文]
-
法学与司法各行其是,美国也这样
既然美国司法有一些显然的甚至众所周知的制度弱点和缺点,为什么美国法学界提不出有效或恰当,甚或相关的改革建议。事实上,美国顶尖法学院的学者们根本就不关心司法制度的这类问题,而且,司法界与法学界太“各行其是”了。这两个曾经休戚相关、相互依赖的行当如今渐行渐远,很难理解对方了。 [全文]
-
“复仇”没有现代法理学基础?未必
复仇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如此广泛持久的表现,其中必定有深厚的人性基础和复杂的社会根源。即使在今天,司法制度的基础动力就是人们的复仇本能。在当代法学理论中,复仇趋向于被视为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尤其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复仇是否还有现代法理学基础?[全文]
-
中西政制有别,政党“干预”司法也不是一回事儿
当我们考察司法制度及其运作之际,很难区分社会的干预、行政的干预或党的干预,最重要的是也没有必要做这种区分。若硬要做这种区分,则是按照西方政制模式在对中国司法制度进行“削足适履”,不仅没有意义,可能会混淆中国司法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全文]
-
民众不是生来为配合法治理想的,无论它多么高大上
我曾听到有高层法律人主张废除死刑,用类似50年长刑期乃至终身监禁这种措施来实现刑法人的废除死刑的伟大梦想。这样会让全体纳税人为犯人在监狱中的福利待遇买单,而中国民众不是生来为配合我们的法治理想的,无论这个理想多么的“高大上”。[全文]
-
男女有别是“齐家”的起点
父子和兄弟关系占据了传统农耕村落秩序的核心,而这一纵一横的关系又依赖男女关系。《礼记》曰“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男女有别是稳定家庭的根本,是“齐家”的起点。[全文]
-
共产党能做成事,是因为有纪律,有规矩
在社会生活中,从来都有一些人更想出人头地,有的贪财,有的则贪图社会声誉和地位。尤其一些人,自视甚高,虚荣心极强,想跟着共产党、跟着领袖当个什么,就能平步青云、出将入相。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愿望落空了,心理就失衡了。却又不甘寂寞,于是下作到以所谓“挖祖坟”来吸引眼球,以获取某种社会声誉或影响力。这是一些小人——不是伪君子,是真小人。他们是在出卖自己,万能娱乐ag网:也是在出卖近现代中国政治。[全文]
-
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
一则两年前的新闻《被拐女成山村女教师》再次引起争议,并将农村拐卖人口话题推上风口浪尖。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正是中国在引入西方法律模式之后造成的自我困境。本文为苏力教授旧文,探讨中国当代正式法律制度在影响中国农村时带给农民的困惑和不适。[全文]
-
依法治国不能只想着依法,不管治国
依法治国的目的是治国,不能只想依法,不管是否治好了国。如果已知有恐怖活动在实施,几个小时内,很大可能威胁几万人的生命;而你是警察,抓到了其中一人——要么违反刑讯逼供的禁令制止恐怖活动,要么遵守禁令却只能坐视恐怖活动实施。你怎么办?[全文]
-
宪制的军事塑造
在1980年代中期中英香港回归的谈判中,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中国是否在港驻军。中方立场是“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在外交部报告中有关驻军问题这一条下,邓小平曾亲笔批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军事有关立国,有关建国和开国。而且不只是在中国,军事才是宪制问题。有两个众所周知但又很容易无睹的例子。[全文]
-
强调中国特色正是为了更好地改革(2015最新法治演讲)
当过兵,做过工,60岁的苏力依然精神头十足。这位中国法学界的“洪七公”式人物,当晚演讲风格可以用一句话描述:其言虽陈,其命维新。说陈,只因其主要思路在十多年前出版的著作里都能找到。说新,是因为比起流行的教条,依然显得“新”。此番演讲,苏力也针对近年来的新情况做出了新回应。[全文]
-
彼娜与此娜,一次类似的离世与喧嚣
为什么人们会谴责这些记者,甚至称传媒杀死了戴安娜,称他们或它们对戴安娜之死负有法律和道德的责任?而与此同时,却没有任何人称这些记者要对司机和多迪之死承担责任。公众为什么会有这种明显的厚此薄彼?[全文]
-
西藏为什么还有“一妻多夫制”?
当我到了美国以后,回过头才发现,原来中国和我以前所理解的并不太一样,甚至很多时候会感觉到并非如我原来所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这个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不一样,里边有什么道理。[全文]
-
对话苏力:什么是你的贡献?
在这场对话中,苏力介绍了对他学术思想影响最大的人物,包括费孝通、毛泽东、尼采、福柯和波斯纳。同时,还就学术想象力和修辞,在知识生产和个人学术成长中的意义作了阐述。 [全文]
-
我们能从美国司法中学到什么?
本文系苏力教授为理查德·波斯纳新著《司法反思录》所作的译者序。该书尖锐展示了美国司法面对的复杂性问题,同时也与当代中国的司法有关,甚至是令人警醒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