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释中国的成功,要跳出西方的框框
“良政和劣政”这一政治范式远远好于“民主和专制”的二分法。民主VS专制这种陈腐的二分法,在当今复杂的世界显得越来越空洞,许多实例证明民主国家也有劣政,非西方的政治模式也可以产生良政。[全文]
-
对老说西方模式优于中国的人,…
回顾历史,中国多亏有自己的模式,才认清并拒绝了“民主原教旨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两者都被西方兜售多年。今日西方已陷入重重危机,如果西方人还坚持认为他们的模式最优越,我们只能说:请便吧,我们不在乎。[全文]
-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中国的“社会契约论”
中国是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古老文明与超大型现代国家的结合体,是经过漫长历史整合而成的“百国之和”。这样的国家一旦采用对抗式的政治模式,将变得无法治理。作为文明型国家,中国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政治传统的影响。[全文]
-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加法、减法、乘法”
一个好的政治制度,金脉娱乐场:既要有“下下策”,这包括防止坏人做坏事、退休机制、包括集体领导制度等,但它也要有“上上策”,即能让好人做好事、做大事。两者的结合才是比较理想的制度,中国政治制度这方面的探索和安排是比较成功的。[全文]
-
邓小平早有预言:这个人(穆加贝)要自己碰!
93岁的穆加贝总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津历来友好,但穆加贝对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多有批评。在享有崇高威望的同时,其执行激进偏左的民粹主义政经改革使津国大伤元气,始有今日之乱。而当年与邓小平的会谈后,小平同志对此是有重话预见的。本文是张维为教授当年任译员时的现场回忆。[全文]
-
中国选贤任能模式是如何超越西方模式的
在许多西方国家里,多党民主制度早已演变成一种“游戏民主”,即把民主等同于竞选,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所产生的领导人能说会道者居多,能干者极少。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中国在政治改革的探索中已经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能够致力于民族长远和整体利益的领导团队和梯队。[全文]
-
十九大报告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天下情怀
中国的崛起一定要伴随自己话语的崛起。我们话语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创新,这样效果才会好。我们还要在文化上、在哲学社会科学上把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确立起来。这是我们道路自信的很好展示,也是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展示。[全文]
-
拒绝读懂中国,终将沦为井底之蛙
如果西方认为自己没必要向中国学习,没必要学习中国古老的智慧、美学和价值观,如果面对中国模式的全面成功,西方还是拒绝质疑自己对经济和政治现代性的臆断,那么西方真可能成为最后一只井底之蛙。[全文]
-
“金砖”加“一带一路”,我们这盘大棋就活了
厦门会晤的一大亮点是中国提出了“金砖+”,它指的不是简单的五个国家,而是整个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我们要在特定议题上跟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合作,这样一来,“金砖”就跟“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到一起了,我们就有了两个抓手,一盘大棋就活了。 [全文]
-
“你们的舞台将是整个世界”
我自己预测,10到15年后,中国的经济规模,按照购买力平价,应该至少是两个美国、十个日本,中国将成为绝对领先世界的社会主义一流强国。我希望你们从今天开始,从此时此刻开始,就为这种未来做好准备。[全文]
-
中国为何在全球化中获益?因为认清了一点
近年西方世界乱象频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之治。中国积极稳健融入全球化,但明确把全球化界定为经济全球化,而非政治全球化,更不是“西方化”。中国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大势,我们应该顺势而为;但同时也认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文]
-
中国模式既超越了市场原教旨主义,也超越了凯恩斯
多年来,西方国家一直向全世界大肆鼓吹市场原教旨主义,实际上却给奉行这一经济模式的国家带来了社会灾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一种“混合经济”模式,“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互相配合,更有竞争力。[全文]
-
普世价值“复刻”传教,为何会失败
西方国家以传教士的传统来推动“颜色革命”,结果“阿拉伯之春”迅速变成“阿拉伯之冬”,这本身就说明所谓的“普世价值”到了这些国家是严重的水土不服,因为西方模式只能改变这些国家政治层面的表面现象,却无法改变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问题。[全文]
-
有个概念中国模式特别强调:“势”
“一带一路”的很多具体实施建议,背后都是中国自己一整套的做法。而这条做法,也反映了中国模式的特点,即高度务实、互联互通、协商民主、提供公共产品,以及改革开放展现出的“闯”劲。[全文]
-
非西方国家学点中国经验,其实也不难,先看看这4条
非西方国家盲目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却对改善民生乏力。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经济危机导致百姓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甚至停滞不前。中国的发展经验可以供非西方国家学习借鉴。[全文]
-
完整视频来了!张维为:“低智商民粹主义”或毁掉西方未来
2011年6月,张维为教授与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那场“世纪之辩”,已经成为中西方学者就“中国模式VS西方模式”进行正面话语交锋的一个经典。6年过去了,究竟谁的预测与判断更准确呢?是时候回头做个“中期评估”了。 2017年6月12日,观天下讲坛特邀当年辩论的主角张维为教授,与大家一起重温激辩风云,畅谈中国构建话语自信的重要性。活动当天共计十几家媒体出席,逾百名观众慕名前来,报告厅宾客满座,气氛十分热烈。[全文]